【DiGiTalk會後報導】蔡宗賢:用設計開出誘人菜單,以製造端出絕頂菜色

在台灣歷史的變遷中,傳統產業一直都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儘管這幾年因產業規模與產品特性受限的關係,傳統產業的發展受到多方面的箝制,但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展開、綠能環保議題興起等多重影響下,似乎又為傳統產業帶來新的機遇,這股風潮同樣也吹進再傳統不過的家具製造業,嶄露出其新的鋒芒;第20集DiGiTalk邀請到幸中金屬家具的蔡宗賢副總,談談他如何從過去的品牌經驗,結合設計與製造的技術創造家具產業的客製化商機。
累積品牌經驗 串聯設計製造
幸中金屬家具創立於1970年,蔡宗賢為這間已有50年歷史老牌企業的二代,過去的他雖出身於工廠,卻不喜製造業的體系和環境,故在日後選擇負笈出國至美國著名的設計學院學習產品設計,埋下幸中轉型的種子,畢業後雖有心仰仗所學改變傳統的工廠模式,但由於與父親理念上的摩擦未有所成,因此毅然決然自行創業,在一手打造的家具品牌設計公司中透過研發的模組化家具專利解決產品少量多樣的問題,使美學設計的自主性回歸於客戶手中,這樣創新的商業模式連續兩年成功獲得經濟部商業司創新服務之星的肯定,而他個人更獲選為教育局技職教育風雲人物代表。
在外闖蕩一番且斬獲佳績後,蔡宗賢有感於其商業模式缺乏差異性,也間接發現「幸中」的重要性,決定回歸家族企業持續深耕家具產業;懷揣先前創業所累積的品牌經驗與設計觀點,他成立幸中的設計部門,盤點公司製造端的既存資源,在分類整理下使設計跟製造能以共同語言進行對話,讓軟實力和硬實力得以順利銜接、解決問題。蔡宗賢以大家常去的「餐廳」做出了生動譬喻:「設計就像前場具備開菜單的創意,廚房的師傅應該是要跟前場能串通在一起,既能幫客戶點菜,也能從廚房端出許多創意料理。」由一站式的消費體驗提供客戶所需的桌椅產品,現今諸多炙手可熱的餐飲、飯店品牌都是他們的合作客戶,並曾遠渡海外為歐洲及東南亞的業者服務。
創造第二模式 承先啟後轉型
從製造與服務並重的幸中1.0,走向以設計美學滿足客戶需求的幸中2.0,蔡宗賢回憶,起初老師傅常好奇於設計部門到底在幹嘛?但幾次實際運作後,開始會向設計師徵詢製作上是否有需要改善之處,漸漸產生認同感,願意自發性來協助。他粲然解釋,成就感改變了企業文化,創造具備開放性、實驗性、前瞻性的內涵,而非總是用同一種方式做所有事情。對外界而言,幸中的轉變也帶來許多的異業合作機會,其所提供的不再只是硬體,而成為陪伴客戶在開店旅程不同階段的價值提供者;更甚,有別於一般製造業缺工缺人的現況,幸中所展現的品牌價值也吸引到大學剛畢業的新鮮人主動加入企業,一改傳統產業的刻板印象。
回顧過往完成的數個創新專案,光影的美學手法使幸中在展會中呈現出獨特性,多元的循環材質應用則再再激發團隊的創新能力,碰撞出各色火花,儘管偶爾他會懷疑自己,一路走來這樣子做對嗎?但自他回到家中企業至今,業績已然成長4倍之多,他謙虛地表示,自己是剛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現在只是結合理性方式、設計思維將公司的硬實力整理後與客戶一起並進並行,只要用實驗家的精神面對挑戰,過去的積累於適當的時機就會在各個層面串連開來。
談及下一階段想怎麼走,蔡宗賢立下數個目標,除了垂直整合建立加工鏈、水平擴張強化企業內各個事業體的版圖,進而打造新的生態圈並走出台灣外;他也期待能夠藉由建教合作,幫助像他一樣的「製造人」能從學術被市場看見;更重要地,邁向數位幸中3.0的階段,由數位行銷及智慧服務打破產業內傳統戰的範疇。從幸中的例子得以見識到,當具有工藝力的傳統產業加上設計、品牌,將迸發出多麼精彩的生命力,相信幸中在未來持續進化的數位力加成下,綻放出另一番動人風貌。
撰文整理:施秉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