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DiGiTalk會後報導】陳一銘:學習、調整、進化,用系統思考點亮企業

已更新:2022年3月22日



臺灣傳統產業中有許多家隱形冠軍,或隱藏於鄉間,或深居於小城的巷弄裡,都是我國專業技術量能的實力證明,其中也包含了化粧保養品製造業,同樣位居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位置;隨著近幾年DIY風潮興起、消費者意識抬頭,國內化妝保養品製造業者也開始尋找C端通路、發展自有品牌,位於南臺灣的台鉅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走過這段軌跡的成功案例之一,在第18集DiGiTalk的節目,台鉅陳一銘總經理不僅深入淺出說明重重法規限制下的化粧品出口難題,也由台鉅的組織調整為觀眾分析他們是如何面對後疫情時代的變化與挑戰。


變化再進化,拓展新商模

台鉅創立至今剛好滿四十年,從早期刷具、容器的製造代工,1990年開始投入化粧品本體的生產,2009年於歐美成立自有品牌,2015年於臺灣設置觀光工廠。回顧台鉅一路的轉型過程,陳一銘認為其核心在於變化二字,不斷尋找第二成長曲線。近年美粧市場因網紅經濟興起,一方面導致更多品牌進入市場一同競爭,另一方面網路教學影片也讓消費者對於化粧品有更成熟的認知,故台鉅針對通路多元化與產品差異化的需求,也嘗試許多不同的模式,「最大的收穫不是在品牌可以做得多好,或是獲得多少利潤,在這過程中其實不斷在往外拓展公司的邊界,如行銷、數位化、電商等,把它應用在公司的產品上。」


擁有代工轉品牌的成功經驗,對於許多傳統產業朋友詢問如何經營品牌,他則回應,「擁有工廠經驗但不一定要用自家的東西來做品牌,工廠經驗對於探索供應鏈與生產管理會有很大的優勢,不過不要被工廠能力的極限侷限對於品牌的想像,這也是許多工廠想要轉型會落入的最大陷阱。」


出口規範多,細節定成敗

化粧保養品產業因氣溫、濕度等環境因素,以及各國獨立的化粧品成分管理辦法,儘管臺灣有近千家化粧品工廠,實際上能做到出口貿易的並不多。陳一銘解釋,為了達到出口標準,化粧品產業需要掌握產品品質及文件品質,前者就如其他製造業一般,有一定的品控系統與SOP以達成產品的安定性,更重要的是與客戶達成品質協議,例如專櫃與開架兩種客戶的品質要求就有很大的落差,後者則是由法規文件的管理滿足進口國的檢驗標準,其中又以歐盟為最嚴格的檢驗標竿,不僅化粧品有其原料規範,如初級包材、次級包材等外包裝也有一定的條文限制。


特別在法規文件的管控上,由於化粧品的供應鏈從原料端到產品端相對較長,仰賴層層的檢驗文件達成溯源,為此台鉅也成立法規小組專責管理化粧品產品資訊檔案(PIF)的相關文件。此外,台鉅也在製程做出調整以因應各國不同的規範標準,陳一銘舉例分享,美國FDA對於化粧品顏色就有獨特的要求存在,特定顏色標註的化粧品不得使用非該色標註的色粉,故特別準備兩套設備避免生產換線的殘留物問題,使出口美國的生產線與其他地區的生產線分開,將出口卡關的風險降至最低。


增企業韌性,迎時代變局

談到環境友善議題,陳一銘不諱言「時尚是個高污染產業」,理應要負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而客戶的要求往往領跑於法律的增修之前,因此台鉅自2016、2017年起就開始提前布局,提早調整產品的原料與配方,也朝向綠色包裝材的方向靠攏,使用PCR、PET、生物降解等原料進行生產。對於現今的減碳議題,他表示最大的難關是整個供應鏈該如何配合?縱然已有少數客戶丟出相關詢問,供應鏈無法啟動碳排計算也難以整合客戶的需求,但就如調整產品成分,若能及早因應,會是非常好的布局與做法。


受Covid-19疫情影響,口罩的使用及外出需求的減少,間接衝擊化粧保養品產業,海外諸多實體店面的關閉,更直接影響工廠的代工訂單,台鉅所受影響不小,然而疫情所帶來的機會不可浪費,陳一銘認為疫情讓公司能提前面對既有的問題,也事先做出調整。在這段期間,台鉅將原先40頁之多的管理辦法精簡至10頁,過去繁雜的產品品項也重新聚焦,減除不必要的產品線與客戶,同時他也帶著同仁共同學習,包含系統思考、阿米巴經營管理等內容,透過這些內容活化組織內的每一個人,幫助組織從個人的自主性養成企業的反脆弱性,積極面對未來的系統性風險。從台大電機所碩士到美妝業跨領域接班,陳一銘是台鉅自有品牌得以熱銷的背後推手,更是發展企業新商模的邊界探險家,從他個人主動的自主學習性中,得以看見台鉅是如何重整另一番新風貌。


撰文整理:施秉寬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