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碳管理職缺正夯 抓住五關鍵 當搶手綠領人才

二○○三年,在綠能觀念與國際法規尚未成熟之際,面板大廠友達電子便踏上減碳之路,從企業碳排、產品到廠房,皆為全球的減碳製造業先驅,而這背後主要推手之一,就是時任友達總經理暨執行長、現為台灣數位企業總會理事長的陳來助。
當時,陳來助帶領團隊將「環境友善」畫入未來願景,通過全球第一台碳足跡認證標準的「電視機」,還設計出全球首座獲美國綠建築協會「LEED白金級認證」的TFT-LCD綠色廠房。
如今,第一批團隊成員開枝散葉,帶著專業與熱忱,紛紛投入碳中和、能源管理、再生能源開發等領域,成為台灣綠色轉型的人才;陳來助則在二一年成立「零碳大學」,輔導五家企業進行零碳轉型,持續將減碳經驗注入業界。
隨綠能觀念盛行,國外媒體認為「綠領人才」是未來炙手可熱的趨勢,而台灣相關人才的供需、能力究竟如何?本刊專訪陳來助,提出五大疑問,並從一○四人力銀行資料,透過專業經理人的視角,描繪未來綠領人才的輪廓與前景。
在減碳、零碳轉型的趨勢下,台灣有四類綠領缺口。
作為碳中和的解方之一,再生能源必成未來趨勢,因此第一個缺口,就是相關研究人員與教師。陳來助解釋,再生能源過去是較冷門領域,雖有人已從事相關研究數十年,但隨著再生能源漸受關注,學術單位將需要更多研究者。
第二是碳盤查顧問師。企業欲達到碳中和目標,第一步必須進行碳盤查,陳來助說,現在是整個供應鏈都要做,碳盤查顧問師的需求量非常龐大,有經驗的顧問少,培養專業且能提供有效管理方式的顧問又耗時,因此形成人才缺口。 第三是碳管理師。陳來助指出,目前企業內並無設置專門管理碳排的職務,但規畫執行架構、哪一套ISO系統先做、什麼時候導入哪套系統、什麼時候買綠電來中和、要怎麼買?統統是學問,因此碳管理師有機會成為新興的高階職務。
由於達到碳中和的過程不容易,第四種人才需求即碳中和顧問師。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大多如怎麼買綠電憑證、在台灣還是國際買、國際上購買綠電的商業模式為何?因此亟需碳中和顧問師協助解決問題,預估這也是未來搶手的綠領人才之一。

減碳人才須熟悉國際法規,應透過實戰經驗培養實力。
這些氣候行動目標,都是為了要減緩、調適甚至是逆轉氣候危機下的人類文明生存挑戰,由於許多品牌龍頭指標大廠都已訂下明確目標,供應鏈業者只能上緊發條配合,若無法達到,未來有可能無法跟這些大廠做生意。
如碳管理師等高階人才,除了專業技能,還需了解企業目標,包括企業願景和方向。這類人才最需要的不是技術,而是讓公司商業模式加值的能力。
至於相關能力該如何培養,陳來助也給出答案。首先,顧問人才最好能參與一個完整的碳盤查過程,因為在這類人才稀缺的情況下,經驗就是最佳核心競爭力。此外,有志踏入碳中和產業的人才,也可以透過參與培訓課程累積知識,台灣許多機構近年來已開設不少套裝課程,替人才建立知識基礎,也算是培養能力的管道之一。
不過陳來助也坦言,目前大多數課程都還停留在倡議階段,較少有實戰經驗的分享,「我一直告訴大家,轉型是用腳去看、用手去想、用心去做。」即使經驗難得,若能積極爭取參與機會,必能大幅提升人才價值。
企業想做減碳,第一步是成立跨部門團隊、導入顧問,縮短學習期。
陳來助指出,企業做減碳並不是少數人的工作,而是整個企業動員,因此第一步便是成立團隊。他以友達的經驗為例,當時團隊成員跨足研發、環安、品管、資訊、採購、財務等部門,在盤查過成中更新設產品包裝部,負責規畫產品包裝設計,達到減碳與運輸成本兼具的目的。接下來則是部門改組,廣納工廠內的專才,成立廠務中心,進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管理能力。
一名時任友達減碳團隊的主管受訪時,分享企業減碳的人才應用,他表示目前國際規範已算完整,唯人才仍欠缺,因此企業可採取導入顧問的方式,讓有經驗的人來做,縮短學習歷程。另一方面,企業內部人才也可透過參與外部研討會的方式累積知識,並搭配實際專案操作,應用所學、在公司裡扎根。
該主管指出,內部人才如有興趣,自然有機會成為企業推動減碳、零碳轉型的幕僚,而他們有責任向高層解讀國際趨勢、公司定位及未來走向,最終成為教育、說服高層執行轉型的要角。
學校還沒教出減碳人才,台灣業界要先自行培力。
中國提出「二○三○年前實現碳達峰、二○六○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後,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頂尖大學,紛紛成立碳中和研究單位,提供「雙碳目標」人才保障。
陳來助觀察,中國產、官、學、研都在推動碳中和人才培養,每個機構的研究重點不同,有些強調碳捕捉、循環利用;有些專精於再生能源、綠能,但整體而言展現出對相關人才的重視。
相較之下,轉型之路才剛起步的台灣,缺乏從學校培養人才的規畫。意識到這項問題的陳來助,決定成立「零碳大學」,遴選出五家企業作為零屆的初始學員,以共創的方式集結各路專家,並直接進入實戰場域,手把手指導,給予學員沉浸式學習環境,公司員工也能藉此與業師、顧問交流,成為台灣推動綠色轉型的先鋒。
陳來助從業界著手,或為補足台灣碳中和人才缺口的方法之一,但若要培養更充足的人才,仍需要學界加入。
綠領人才需求起飛、發展多元。
早在十多年前,陳來助就看準碳中和將會是龐大產業,從創能、節能、儲能到控能都充滿商機。當年團隊成員如今的發展,也印證了他的觀點。
友達在減碳過程中累積豐富經驗,並發展成商業模式,提供全方位太陽能電廠解決方案、模組產品等專業能源服務。另外,因具備實戰經驗,不少成員投入顧問業,成為碳盤查、碳中和顧問,或進軍再生能源創新。
據一○四人力銀行統計,一七年至二一年,就業市場對碳中和人才的需求翻倍成長,雖然人數不高,二一年僅二五三個相關職缺,但五年間整體需求量成長一三四%,主要集中在電子資訊、軟體和半導體相關業,其次則為法律、會計、顧問、研發、設計業。
碳中和人才前景可期,且隨著淨零碳排成為全球趨勢,未來國內外的人才需求將逐漸增加,如何培養並留住人才,必將是各產業要面對的挑戰。
新聞來源: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