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IMES》從數位轉型到零碳轉型戰略思維 以友達曼妙願景、iPhone 12為例
已更新:2022年1月13日
極端氣候對人類生活、環境及企業營運的影響日益劇烈,歐盟已經宣布,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而迫在眉睫的是,歐盟將在2023年啟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2026年將正式實施收費機制,這些措施將衝擊各大產業,使得「減碳」成為各企業走向未來的關鍵方程式。
事實上,為響應2050年全球淨零碳排目標,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已將供應鏈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公司採購重要指標;蘋果(Apple)承諾,2030年供應鏈和產品將實現100%碳中和;而微軟(Microsoft)除了要在2030年實現碳負排放之外,同時也串連Nike、星巴克(Starbucks)、聯合利華(Unilever)、賓士(Mercedes-Benz)、達能等各產業龍頭,成立「Transform To Net Zero」聯盟,致力於推動各產業往淨零排放轉型。

這些氣候行動目標,都是為了要減緩、調適甚至是逆轉氣候危機下的人類文明生存挑戰,由於許多品牌龍頭指標大廠都已訂下明確目標,供應鏈業者只能上緊發條配合,若無法達到,未來有可能無法跟這些大廠做生意。
天來創新集團董事長、台灣數位企業總會理事長陳來助,在擔任友達總經理暨執行長期間,主導了全球第一台通過碳足跡認證的32吋液晶電視機產品,為消費性電子終端產品的碳足跡管理奠定重要的里程碑。
在後疫情時代,數位轉型到來的速度比想像中更快,未來全球企業要面臨的不只是「數位轉型」而已,如何邁向「零碳轉型」更是重要方向,陳來助分享戰略思維,以下是專訪紀要。
那一年的友達曼妙願景 成就全球第一台碳足跡認證產品
我很喜歡一句話:「石器時代的終結,不是因為地球上的石頭用完了。」而石油時代的終結,也不會是因為石油開採完了,而是石化燃料所造成的氣候變遷、空氣汙染等災害,遠比想像中還要可怕,面對這些災害,得要提早因應,而不是因為石油用完了。
工業革命至今,地球大氣層因為含碳量高,造成全球暖化、溫度持續上升,縱使有突如其來的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地球的溫度也還是持續上升,環境的變化對企業來說,除了是供應鏈的戰爭之外,也會是未來的生存戰。
2007年我擔任友達總經理,開始了十年願景的規畫。當時面板產業面臨中國崛起、遍地開花,可預期產業競爭將十分激烈,我們成立了策略規劃室並結合外部顧問,開始思考十年後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產業會如何變化?友達要如何因應?
2008年10月,友達揭示未來十年新願景:「亮麗創新 曼妙生活」,象徵邁向另一個嶄新階段,以創新、生活、環保為三大核心元素,引領公司的發展與成長,並創造更多商機與社會價值。友達並同時揭露企業新標語「Innovating Life」,期望透過創新能量,藉由產品及應用領域,曼妙人類的生活。
友達這個十年新願景,不但跳脫過去從製造出發的思維,同時也塑造新的使命:「成為世界頂尖的綠色方案企業」。當時,友達也發表了「綠色承諾」,涵蓋創新研發、採購、製造、運輸、服務、回收處理以及員工親身參與(Green DNA)等全方位的綠色計畫。
有了清晰的願景(Vision)後,我們決定要挑戰最難的Mission,也就是要完成全球第一台通過碳足跡認證的產品。
2009年9月時,友達宣布32吋環保節能液晶電視機LCD TV Set,通過國際驗證單位SGS「PAS 2050:2008產品碳足跡」查證聲明,成為全球第一台通過碳足跡認證標準的電視機,該產品並加入英國皇家認可委員會(United Kingdom Accreditation Service;UKAS)的產品碳足跡認證標準試行計畫(UKAS PAS2050 Pilot Project),友達光電為全球唯一參與此計畫之電子業者,成功將台灣電子產業鏈碳管理經驗帶入國際標準之研訂中,為消費性電子終端產品的碳足跡管理奠定重要里程碑。
十多年前的友達仍持續推動擴廠計畫,同時還要降低碳排放量,其實是相當困難的,但仍付出心力與500多家供應鏈廠商進行溝通,啟動供應鏈碳足跡盤查作業,並自行研發碳足跡計算的e化資料管理系統,這是建立產品碳足跡盤查的最佳案例。
企業零碳轉型三大關鍵步驟 從iPhone 12談起⋯⋯
企業零碳轉型有三大關鍵步驟,分別是碳盤查、碳定價與碳中和。碳盤查是零碳轉型的起手式,首先,需要量化碳量、定價後才能夠減量,最後才是碳中和,有必要時則可進行外部減量。
碳盤查需要對接國際規範及管理系統,像是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ISO 14067碳足跡標準、ISO 14064溫室氣體排放查證、PAS 2060/14064-2碳中和/抵換、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水足跡盤查、碳揭露等都是。
我最推薦要做ISO 50001能源管理,因為可以確認並管理未來能源供應的相關風險,藉由測量並監控能源的使用,除了確認可以改善能源效率,以減少能源消耗及支出,也可以降低碳排放量,並達到減碳目標,同時建立碳盤查的基本數位系統。
大家比較少知道的是,iPhone 12是蘋果有史以來第一支附上環境報告書的手機,採用ISO 14001,蘋果以「環保」為由,取消耳機、充電豆腐頭等配件,以其品牌力而言,預期對未來產品的包裝設計影響重大。
蘋果也承諾,2030年供應鏈和產品將實現100%碳中和。企業不要以為自己不是蘋果供應商就可以喘口氣,許多其他知名品牌像是Nike、可口可樂等也都這樣陸續要求供應商。在此情況下,低碳甚至是零碳已成為未來供應鏈不可逆的趨勢。
零碳轉型第二關鍵步驟是碳定價,企業要有的思維是,未來的Carbon會等於Cost,而碳成本會有所謂的外部成本加上內部成本,初期來說,外部成本會比較難變動,所以可以先從內部成本著手,藉由內部創新來更動,像是包裝材料的設計、產品的創新等;接下來,就可以攜手供應商,從外部創新加上內部創新一起推動。
而「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ICP)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做法,2020年全球已經有853家企業實施「內部碳定價」,有1,159家企業也宣稱將在2年之內實施 ICP。預計2年後,全球將會有超過2,000家企業實施「內部碳定價」。企業實施ICP除了因應政府碳定價的規範監管之外,實際上對於企業邁向零碳經濟、增進能源效率、鑑別投資機會、進行投資壓力測試等面向,也具有經濟效益。
目前歐洲已經有7成企業加入ICP,而亞洲的淨零競賽也開始起跑,亞太地區有3,000家企業加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年成長率達20%,不過,仍有74%的企業對於確認氣候造成營運衝擊,仍欠缺長期的風險意識。
最著名的案例是,全球私募基金巨頭黑石集團(Blackstone),曾寫信給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希望台積電要導入TCFD及SASB(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顯示全球機構投資人已將企業推動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成果列入投資衡量指標。
零碳轉型第三關鍵步驟是碳中和,碳中和有兩個驅動力,一是法規驅動,二是品牌驅動。以法規驅動來說,歐盟2023年將啟動「碳邊境調整機制」,代表就是要開始課碳稅,這是離目前最近的第一個里程碑,估計將對很多供應鏈造成影響。
第二個里程碑就是中國2030碳達峰,台灣有很多供應鏈業者都在中國設廠,這個影響層面將更廣泛,因為距離現在時間也不長,因此企業將承受非常大的壓力,同時也有可能會造成產業大翻轉。
而繼碳達峰之後,接下來2050年歐盟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中國的碳中和則是設定2060年要達陣,這也是未來企業的重要目標與執行方向。
除了法規驅動之外,另外一個驅動力就是品牌驅動,品牌一定是走在法規之前,現在許多知名品牌都已宣告碳中和里程碑,像是蘋果、微軟、Google、沃爾瑪(Walmart)、亞馬遜(Amazon)、Volvo等都是,這對供應鏈業者的壓力更是直接,因為沒有達到品牌業者的要求,根本連生意都不要想做。
碳中和 將對產業與生活造成全面性改變
可以預期的是,碳中和將對產業及生活造成全面性改變,包括食衣住行育樂都是,以全世界最大的貨櫃船運公司馬士基(Maersk)來說,其同時也是全世界船用燃油最大的買主,由於碳稅逼近,不得不放棄石化燃料,其同時也承諾將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
馬士基是基於海運的特殊性,無法比照電動車使用電力,貨輪往往需要運載數千個貨櫃航行千里,如巴拿馬到鹿特丹就有8,800公里,電池續航力不足,沿途也無充電點,只能另求他解。
而產業要實現亟需的脫碳,唯一的可能辦法就是全面改用新的碳中和燃料和供應鏈,因此馬士基未來的新船將全部安裝雙燃料引擎,能通用碳中和燃料和標準極低硫燃油(VLSFO)。
另外,日本也推出零碳建築,2020年已實現新建透天ZEH(zero energy house)房屋,同時也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太陽能板裝設廠商enephant推出所謂的ZEH房屋物件,購買該物件的住戶,每個月只要付低額的管理費,包括安裝、使用太陽能板等設備一切都免費,還保證20年免電費(一年上限為7,200kWh)。
要從低碳做到碳中和,對台灣的企業而言,是不得不面對的大挑戰,而且現在就要開始做,至於要從哪裡開始?建立願景與目標是很重要的,同時也應該要建立數位總部,把低碳轉型與數位轉型一起做。
企業要記得,不要覺得從工廠開始做就好,而是應該要全體動員,這不只是企業的生存議題,同時也是未來環境與人類能否生存的重大議題!

新聞來源:DIGI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