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IMES》台中精機投資7年布局智慧工廠 快速接軌後疫情時代
已更新:2021年5月19日
廖家宜

去年疫情期間受創最深的機械業與工具機產業,預期低谷已過,但不可諱言未來挑戰加劇,業者紛紛加強體質,透過產業升級轉型累積實力。而工具機大廠台中精機則是布局7年打造智慧工廠,在透過物聯網架構、數位化管理及機械手臂、AGV等自動化週邊技術整合下,達到155種不同規格零件的彈性生產,成為工具機產業的典範之一。
近年接連受到與COVID-19(新冠肺炎)影響,工具機產業遭遇衰退,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台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表示,的確感受到這波衝擊很大,但也變相顯示出提早布局的重要性,台中精機先前布局七年打造的智慧工廠,剛好就趁這波疫情期間加速整頓,待景氣春燕回歸,便能迅速反應,掌握市場需求。
不只是從疫情復甦,黃明和亦指出,從貿易戰打開台商回流需求缺口,這波回台或在台深耕的廠商,都是高階、高附加價值企業,對高階設備的採購需求也很大,台中精機也利用布局多年發展的多軸複合、五軸加工等高附加價值產品備戰,加上人工需求缺口擴大,現在更朝向自動化設備、客製化系統整合,從賣設備,升級成「賣套餐」,而台中精機的智慧工廠,便是最佳實證場域。
黃明和表示,當初打造這座智慧工廠,除了累積實力,也希望能讓客戶「眼見為憑」,證明台灣也有技術與能力在工業4.0浪潮中打造智慧工廠。
產業預期,未來黑天鵝事件仍將持續上演,現階段當務之急是企業必須要能培養彈性應變能力,一套管理模式走到底的方式顯然已不敷使用,台中精機副總經理許文治也指出,像現在台中精機自己運用一套能夠在70%正常狀態下維持機制的系統,而另外30%,則能夠因應當下大環境變動,給經營者彈性空間進行策略調整。
就像過去機械業借助精實管理,在生產管理方面獲得諸多改善,但未來分散布局、遠距工作模式成為趨勢,數位轉型已是全球製造業的必修課,隨著大環境演變,如何奠基在原有基礎創造更大的價值,是未來業者的關鍵命題。黃明和觀察,未來透過數位化「綜觀全局」會是工廠管理相當重要的關鍵,像台中精機是一高度垂直整合的整機廠,零件七成自製,包括位於后里的鑄造廠、精科的加工廠,以及彰濱工業區的鈑金廠等各自專業分工,這些都要一起整合。而更別說工具機產業經歷超過七十年發展下,所建構出完整且複雜的供應鏈體系。
而台中精機的這座智慧工廠,前後就花了三年規畫生產流程動線。其中,智慧加工線可說是整個智慧工廠最大的亮點,目前已做到幾乎全自動化生產。新廠所建置的四條智慧加工生產線,在多種自動化週邊技術包括機器手臂、AGV等,與耗時六年開發的資訊系統等軟硬體技術整合下,可自動加工多達155種不同規格的零件,發揮最大彈性生產效益。
這當中台中精機也做了許多「大工程」,其中的關鍵是把規格標準化。從每種零件的規格、加工參數、夾治具等都做成資料庫,如此一來,當工單指令一下達,系統快速連結資料庫,產線可以瞬間換線換模,運用機器手臂自動上下料加工,甚至還可進一步自動偵測加工品質,或透過智慧排程最佳化設定每日加工數量。
不只產線自動化,台中精機也透過打造多達一萬個儲位的智慧倉儲,利用AGV自動搬運達到廠內物流與產線串接的全自動化,送料時間從5分鐘降到2分鐘,每個月估可節省70小時人工。
而這座智慧工廠同時也是台中精機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台中精機現在不只要賣機台,還要賣服務,輸出Total Solution,黃明和指出,當客戶要買整條線,是多台機器設備的整合,從單機變系統,售服能力也要跟著提升,因此台中精機現在也積極在廠內加工單位中,從技術面自主培養智慧機械售服人才。
也許外界會質疑不是大量生產的工具機產業,投資這麼多自動化、智慧化設備是否會不符投資效益?但黃明河認為這是必要投資,除了量化的效益,事實上更大的價值是顧客對你的信任,以及對當前人才難尋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