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遠見》無懼疫情環伺 藉數位轉型再創企業高峰

已更新:2021年5月19日

數位轉型到底如何轉-系列文章16 東台精機

文 /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台灣工具機領導品牌東台精機,如何在詭譎多變的產業環境中,運用從專用機製造起家的優勢,轉型成為全方位解決方案的提供者,不但創造差異優勢,更將為東台迎來再一次的高峰。

東台精機創立51年來,第一任資訊主管就是現任董事長嚴瑞雄,他也是第一位為東台導入系統化管理的關鍵人物,面對數位科技不斷翻騰,嚴瑞雄始終保持清晰的頭腦與開放的態度,而企業數位轉型過程中,正需要這樣的推手。

數位轉型,是以數位工具改變企業價值的創造與傳遞方式的過程,而對於已進入數位轉型階段的東台來說,轉型的起步,是從一次次的「痛」開始的。

建立內部知識庫、製程標準化

時間回溯至20幾年前,1991年,嚴瑞雄意識到,長年來公司所累積的大量知識、信息與數據文件,一直散落於各個部門,未經電子化儲存管理,使資料提取不易、營運效能低落,於是他開始推動PC CAD 文件電子化,並於2008年推動「藏經閣」計畫,以將知識快速累積,2012年導入KM系統促使各部門定期發表知識文件,進行知識庫E化管理,提供員工搜尋、汲取及應用,形成知識能量的匯聚與循環,這也是東台營運管理數位化的開端。

「轉型,往往是因為痛到了。」發言人嚴璐說,除了內部營運上的痛,產品製程也出現痛點。2005年,東台在為日本客戶進行一項高端設備代工時,發現產品品質與交期無論如何努力,仍與客戶要求的標準有落差,「那種想做到,卻怎麼努力也做不到的感覺,真的很痛!」總經理室專案經理姚福財回想這段經歷,仍感到挫折。

於是東台決定,以長達2年的時間,反覆修正、學習日本標準化精髓,姚福財更嘗試將這套標準化概念,實際應用於當時東台的第一隻金雞—「PCB鑽孔機」製程上,無論進行何種工序、什麼時間、使用哪些物料與參數,都完整記錄於生產履歷中,從此奠定了東台機械智慧化的基礎。

6年後,為因應全球布局,符合少量多樣、大量客製化的生產模式,東台率先發展機械智慧化,以近3年(2018~2020)績效來看,東台具有智慧化元素的機械產品銷售量達1,000多台、15條生產線,約占3年營收的2成,成果鮮明。

嚴璐表示,生產標準化、模組化、自動化,直至智能化、智慧化,整套歷程環環相扣,絕非一蹴可幾,「如果當初未將製程標準化,機械智慧化勢將淪為空談,遑論數位轉型?」

從單機 到全方位解決方案提供者

今年,東台正式從傳統的單機製造,轉型為「智慧製造完整解決方案」提供者,這一大跨步的數位轉型,事實上,與一項政府專案有著密切關連。

2017年,為呼應經濟部工業局「智慧機械領航計畫」專案,東台與光陽機車共同合作,並將之實際運用於光陽的產線上。經過3年努力, 2020年東台終於推出「機車關鍵零組件智慧製造產線」,這不僅是台灣首條,更整合了CPS與MES的軟體,使工業4.0中的虛實整合得以實現。

智慧技術本部協理曾文鵬指出,光陽機車從過去是以大量生產少量車款轉換成目前多樣車款的批量混線生產,而隨著個人化需求時代來臨,機車產業更必須改採少量多樣的智慧化彈性產線。

曾文鵬表示,由於智慧化產線具備了1個也能生產的能力,以光陽機車曲軸箱蓋為例,整體設備效率(OEE)因此提升了20%,使原本72小時交期的製造,大幅縮短至8小時,這條智慧生產線不僅應用於機車產業,未來包括汽車、航太、3C等產業都將受惠。

「而對東台來說,透過這項專案,東台從單機智慧化,進一步將硬體、軟體與解決方案完整結合,正式轉型成為智慧製造完整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嚴璐認為,因應這條產線而生的新產品、新技術、新人才、新組織甚至新的商業模式,勢將為51年歲的東台,迎來再一次高峰。

提到數位轉型,許多人以為只要導入某種工具或系統,便可達成;嚴璐卻認為,企業該尋求的不是工具,而是真正的轉型,「系統、工具,都只是轉型過程中,最後運用的手段罷了!」

因此她建議,要做到數位轉型,首先應將內部營運流程面以及外部產品面進行全面性的盤點與省思,以清楚看見企業面臨什麼問題?必須準備什麼功課?達成什麼階段性目標?如何運用數位科技創造全新的商業模式?才能避免空轉,進行數位轉型布局,帶領企業轉型成功。


資料來源:遠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