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今周刊》客製化線材小廠新呈工業 掌握高利潤急單 AI調度產線更彈性更快

已更新:2021年5月19日



為了追求更便宜人力、更大量訂單,許多同業早在十多年前就遷往中國,但是新呈選擇扎根台灣,目前營收超過九成來自台灣客戶。但留在台灣,勢必得面對訂單量不大的問題,然而新呈總經理陳泳睿回憶起二○○八年金融海嘯,產業遭逢巨大打擊,「當年其他工廠都在裁員、減薪,但我們那一年還是獲利的。」陳泳睿說道。


新呈如何勝出?關鍵在於快速接單策略。新呈目前客戶總數高達四百多家,儘管有大型客戶一張訂單可以高達一、兩千萬元,但他們更多的是小型客戶,甚至幾千元的訂單,新呈也願意接。「客戶早上下單,我們下午就能出貨。」陳泳睿說,新呈不怕小量急單,除了是因為急單利潤較高,更因為在產線上進行的數位轉型工程,使其在產線調度上更具彈性,並能快速滿足客戶需求。


過去安排產線要一天 現在3分鐘就解決


新呈去年就開始在產線上導入人工智慧(AI),目前應用的領域有智慧排程與機台數據擷取。陳泳睿指出,過去人工安排產線,得花一天時間開會討論,現在導入AI,只需要三分鐘就能解決排程問題;機台數據過去都由人工抄寫,但時常發生資料遺失,或耗費時間在尋找資料,導入AI後就能自動抓取數據,也避免人為疏失。這些數位工具的投入,都是新呈能夠快速出貨的主要原因。


回顧新呈在數位轉型的歷程,一路以來的主導者就是陳泳睿。不同於其他傳產二代,陳泳睿畢業後先在資訊業服務六年,回到新呈的第一份工作並非特助,而是資訊部門的職員。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數位工具導入之前,產線有如戰場,員工天天在吵架。「客戶幾乎每天都來調整交期,為了掌握生產狀況,業務助理可能一天得打上十多通電話。」陳泳睿看到這種情況,便自己動手導入生產追蹤系統,產線上的紛亂才得以緩解。


儘管在數位轉型的初期嘗到甜頭,陳泳睿坦言,轉型過程中最困難的是要改變老員工的工作習慣。五年前,陳泳睿推動將紙本工單轉為在平板上執行,台灣同業幾乎沒有人做過。員工因為心生抗拒,還去向董事長告狀,要求立即停止。「老員工對於數位轉型可以帶來的好處,還沒有辦法想像。」陳泳睿說,最後是靠著自己將房子拿去貸款,咬著牙完成這個計畫的推動,員工與董事長看到成果,才真正認同轉型。


這十六年來,新呈在轉型上一共投入約兩千萬元。新呈未來的目標,不僅是要繼續掌握快速接小量訂單的優勢,還打算跨入高階的車用線材市場。陳泳睿指出,在產線上導入AI、蒐集數據,就是為了讓客戶能夠更全面了解零組件的製程,甚至有合作研發新產品的機會。目前新呈也與國內電動機車大廠積極合作,將會在製程上更多面向導入AI,繼續強化自己的競爭優勢。




業師點評 王景裕 向上下游延伸代工能力「提高自己在客戶心中的價值。」


如果大企業和中小企業都想進行數位轉型,誰會在轉型之路上走得比較快?答案是中小企業。企業規模的大小差異,會直接決定轉型的投入成本。

新呈工業的企業規模小,又屬於勞力密集,產線上的機台設備相對少,對比於其他重工業設備廠,機台數據的蒐集也比較容易。以新呈目前在轉型工程上的投入來說明,它已經將現有的機台聯網,並裝上感測器,因為機台數量不多,產生的數據相對少,現在新呈已經有能力可以進行數據的分析運算。


企業小、包袱也小 投入資源後可快速執行 提升競爭力


然而,大企業的情況就完全不同。小企業可能只需要分析十台機器的數據,但大企業的產線上可能有高達上萬台機器,龐大的數據量使其無法直接分析應用,還得需要有伺服器與雲端計算中心的輔助,才能萃取出有使用價值的數據。

這代表大企業進行數位轉型的投資成本較高,能發揮投資效益的門檻也較高,這也使得大企業在轉型上走得緩慢。相對地,小公司包袱小,投入資源後就可以快速執行。

台灣大多數的企業都屬於中小企業,過去三十年間許多勞力密集產業都移往中國,現在歷經產業與國際政經局勢的變化,不僅許多企業移回台灣,國際大客戶也更加仰賴台灣的供應商,若要再一次翻轉台灣的產業結構,數位轉型將是中小企業一項非常重要的武器。

新呈就是很典型的中小企業,從代工線材起家,成立至今走過三十年,產品的工藝技術自然不在話下,但若只做初階產品的代工,難以長久鞏固自己的競爭力。

比方說陳總經理也提到,新呈目前能夠年年獲利的關鍵,在於生產快速以及客製化程度高,使其能接別人不敢接的小量急單。然而我認為新呈不應該將重心只放在這些小量訂單之上,這些小量訂單只是「短期戰法」而非長期策略目標,可以利用產線製程的空檔生產,但不應該將營運重心完全放在小訂單之上,更重要的是透過數位轉型的投資,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站穩在供應鏈的地位,找到利潤高、又有訂單量支撐的利基型產品。


爭取共同設計、研發 提供數據助客戶布局 打造智慧化生態鏈


很多人可能認為,轉型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創品牌,然而對於新呈來說,若要從純代工轉變為自有品牌,可能所有的企業核心能力都要重新調整,難度相當高,成功的案例也不多。比較可行的作法,將現有代工的能力往上下游延伸,比如和客戶共同研發(JDVM)、設計產品(JDSM),強化自己在供應鏈的地位。

要提高自己在客戶心中的價值,除了本身的製造能力要好,數據的提供是另一項關鍵因素。為什麼下游客戶需要上游供應商的數據?第一個層次是防止供應鏈斷鏈,大型品牌商往往擁有成千上萬的供應商,若供應商有任何生產製程上的問題發生,都有可能影響到下游產品的出貨,提供數據可以讓客戶更即使掌握供應商生產狀況,若有問題也能及早因應。

第二個層次就是新呈現在積極在與客戶洽談的,爭取零組件共同設計、研發的機會。當供應商在產線上進行數位轉型的投資,通常只透過數據來提升目前自己的生產效率,但對客戶而言,他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眼下已經開發的產品,而是三、五年後的產品布局。

若供應商本身製造能力夠好,又願意在數位轉型上投資,在產線上蒐集來的數據,可以形成企業數據資產,開放與客戶共享,客戶就可以利用這些數據,決策未來產品需要哪些特定款式、規格的零組件,供應商甚至可以參與新產品零組件的設計與研發,而不是被動等著客戶來下單而已。台灣許多大型電子廠都已經透過這種模式證明自己的價值,如台積電與電子五哥,就算生產的產品不會直接面對消費市場,但他們的產品早已在全世界打響名號。

儘管新呈目前市占率僅一至二%,但只要透過數位轉型,串聯供應鏈上下游,與客戶形成智慧化的生態鏈,針對新呈目前積極搶攻的車用線材市場,未來的市占率可望迎來爆發性成長。



今周刊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