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六個企二代 30天拚出檢測機十倍量產力
已更新:2020年11月17日

當六家不同行業別的企業二代合組「少林足球隊」,用信任做催化劑,會產生什麼化學反應?
答案是,能夠在短短三十天內,催生一台可供量產、單機單日篩檢量超過千人次的全流程自動化(all in one)防疫檢測機。
這個夢幻組合的成員背景各異,包括列特博生技總經理戴極昇、安口食品機械總經理歐陽志成、新呈工業總經理陳泳睿、創維塑膠總經理林毅桓、豐藝集團董事長特助陳少翎、苗成企業副總經理賴彥宏等六位企業二代,他們的共同交集便是皆為中小企業總會推動的二代大學前後屆學員。成軍的幕後推手,則是二代大學創校校長、天來創新集團董事長陳來助。
籌組檢測國家隊 力拚國產化
拗口的核酸分子檢測,是目前檢測新冠肺炎最精準的方法,只是一次檢測要走上四個流程、耗時四小時,檢測量難以放大。當全球疫情大爆炸,檢測需求也跟著爆炸。如今,這台新型全流程自動化防疫檢測機有機會克服這道難題。 故事要從二代大學校務長王怡雯發現戴極昇突然經常缺課說起。她把戴極昇的情況反映給陳來助,才發現原來戴極昇為了突然爆量的設備訂單「正忙得焦頭爛額」。 陳來助了解情況後,拋出一句「有什麼要幫忙的」,就此召喚出一名又一名同學,有懂線材的、懂膜管材料的、懂系統整合的、懂電路板的⋯⋯,每個人貢獻專業,把原本每月只能產製個位數的檢測機,如今一步步拚出每月挑戰百台設備的「十倍量產力」。原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就這樣在不到三十天的時間內達陣了。 「檢測能力等於新國力,這是台灣的機會!」陳來助一語道出這六位企業二代為何而拚戰。這波全世界大流行的疫情,讓檢測需求遠大於供給,且疫情何時結束仍然未知,現階段抑制病毒傳播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檢測。
由於屬分子檢測的「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RT-PCR)精準度高於其他檢測方式,包含美國在內,全世界都以此為確診的最終參考標準,因此,「這絕對是有全球生意的大產業。」陳來助意識到。 檢測團隊的核心成員──列特博生技,擁有整合膜管(column)核酸萃取純化、RT-PCR一體化精準快篩設備的設計能力,一台設備一天檢測上限為一七二八人次檢體。 「目前檢測機的EUA(緊急使用授權)初審通過,允許可賣、可用。」戴極昇的父親,同時也是列特博、諾貝爾兩家生技公司董事長戴子煌透露,「正式通過的審核還沒下來,時間點不是我們能決定。」 「現在關鍵是擴大產能,全世界的決戰點,是誰能夠量產。」戴子煌不諱言,核酸萃取是全球標準方法,諾貝爾集團擁有相關檢測技術,並已自主研發約二十年,其中膜管自動化更是獨門技術。四年前,美國波士頓醫療機構客戶用其研發設備獲得的成果,登上具有國際指標性的權威刊物《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我們知道有很多機會,去年把自動化部門分拆成立列特博,把機會擴大,加速往前走。」戴子煌說。
學長相助 建立標準化第一步
年初,疫情增溫,列特博接到的訂單開始如潮水般湧入,一次詢問量動輒五十台、一百台,戴子煌透露「比原來多了四到五倍量。」需求爆炸下,觸發戴極昇開始思考「如何工業化量產」。
問題是,要從實驗室到工業化量產,可沒那麼簡單。
「小公司接大訂單,難度滿高的,全公司產能開到一二○到二○○%已超載。」陳來助說。列特博只有十多位員工,一台檢測設備有上千個零件,多由供應商手工生產,再由公司各工程師一個個單站組裝,屬於在實驗室手工打造的少量生產模式。如今,想拚量產,怎麼開始?
答案是「學長」出手相助。戴極昇的台大學長、安口食品機械總經理歐陽志成,知道戴極昇面臨的難題,決定跳出來幫忙。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解檢測機構造。
歐陽志成動用安口的工程師資源,一一拆解檢測機的零件與工程,過去要花一、兩個月做的拆解,只花三、四天就做出一份超過五十頁,包含文字與圖像的標準作業流程,建立從實驗室到工業化生產時,標準化的第一步。
安口的一大主力產品,就是冷凍食品業者所需的食物成型機,在疫情期間,冷凍食品業生意大好,安口的訂單接不完。但歐陽志成認為,這是籌組國家隊的大事,「沒想太多、沒考慮成本」,做了再說。
陳來助則抱持高度關切,不時在群組問「需要什麼幫忙」,一有求助,就有二代主動補位。從膜管、電路板到線材等一件件克服難題。以檢測機裡管柱萃取所需的塑膠膜管為例,看似簡單的膜管,就有四個組件、五到六個製程,精密度超乎想像。這個難題,就交給塑膠射出專家林毅桓。
「膜管間隙,組裝時只要差A4紙一半的厚度,就可能失效。」林毅桓解釋,塑膠材質收縮差異很大,要控制精度不容易。塑膠射出做到○.一公厘精度就算精密,膜管產品則要求○.○五公厘,也就是兩倍的精密度。不只如此,生技產品除了尺寸精準、材料強度、耐磨度等性能條件,還要避免材料揮發,影響到後續檢測精準度,並將膜管材料放置後的變異程度也要考慮進去。
凝聚信任 升級供應鏈口碑
林毅桓透露,相較一般塑膠射出廠,約只備有二十種材料,擅長客製化的創維塑膠則有材料資料庫的龐大優勢,能叫到一千多種材料,常用材料也有三百多種。材料選擇依據列特博需求,先篩出十五種,再實際測試三組,花了一個月時間,才找出最適合的材料。
沒想到戴極昇看到樣品後,又說膜管的蓋子蓋起來「鬆鬆的」,林毅桓於是把膜管蓋子剖面放大一八○倍,確認要修改模具內側設計厚度,一般要三天,他一天內就微調好模具,並上機測試。「一般產品從無到有,正常開模與測試流程要四十天,我們縮短到最快二十五天,從三月底算起,現在已經量產。」
陳來助觀察,這一次等於是把「老師傅的手」數位化,「原來有就好,現在要做到最好,不只製造升級,每一段製程都是供應鏈升級。」
專精精密金屬加工、供貨服務的賴彥宏補充,檢測過程的溫度會在室溫、高溫中持續上下往返,放置檢體管的孔盤,孔與孔之間熱傳導區域溫度必須控制在正負○.五度內,才能穩定持續生產;且散熱鰭片也必須一體成形,還要克服連續十多個小時金屬切削的刀具壽命問題,因為只要一斷,前面加工就白費了……。
「現在會想還有什麼可以協助?」賴彥宏不諱言,金屬加工、生產一件是藝術品,量產一千件,要穩定性夠,才叫製造。「未來如何把製程、出貨流程跑順一點,將效率提升到每月五十到一百台量產需求,建立紀錄製程參數,這些都可以再優化。」三十天來,只要出現問題,誰能補位,就自動接手!六位二代接班人幾乎沒想到成本,毫無懸念地一致往前衝。
「以前接到訂單考慮要不要做,會先報價、評估多少量,但現在大家都沒講過價錢。」陳來助認為,二代大學成員不分你我,「關鍵就是信任!」
原本就供應列特博所需線材,彼此合作超過十年的陳泳睿分享,這次就像球隊練球,彼此已經培養出很好的信任感,隊長一喊傳球,「不求任何回報,知道球要傳到哪裡,馬上去做,信任感是讓我們打贏比賽的關鍵。」
二代共學共好 創台灣好機會

被成員稱為「美國隊長」的歐陽志成坦言,他三月底跟父母說,要把公司十五到二○%產能拿出來做其他事,「本來擔心他們會拒絕,但當聽到篩檢設備對全世界防堵疫情的影響大,使命感催化下,其實沒花太多力氣說服。」
「第一個月成本就花了快兩百萬元。工程師問會賺嗎?我說以後再說。」歐陽志成體會到,這樣的跨界整合建立出來的互信非常重要。以前父執輩擔心技術被其他人知道,反觀現在的二代接班人,「我會做的跟你說,讓你變更好並不是壞事。你也會把你知道的跟我講,共學共好,反而各自都更成長。」
不僅如此,歐陽志成補充,透過使命感驅動,無形中提升企業內部的凝聚力。「以前帶領公司,設定年度目標往前走,現在讓夥伴知道『信念』,變成他們推你走,不用你拉。」林毅桓則形容,員工知道這件事非常急迫,不但用最快速度空出兩條產線優先處理,甚至與客戶協調,找外部供應商配合生產,一改過去插單生產時會有的內部抱怨,正是認為這件事情很有意義。
「執行過程中,想到一部電影《少林足球》。」林毅桓笑稱,就像電影中師兄一個又一個陸續到位,他們六個人以打世界盃、組國家隊的精神自許,「感覺很熱血,我們已經拿到門票了!」
戴極昇說,現在正和時間賽跑,列特博這套檢測科技在拚五月底工業化量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只要斷一個就沒了」。「同伴們讓我可以高枕無憂,把這橋接得非常完整。」為此,他也要求財務長把零件名稱、料錢全攤開不隱藏,就是希望彼此能長期合作。
陳來助強調,過去創新、轉型、升級、接班四件事很難一起做到,「當四件事一起做到時,台灣會找出新機會!」
這六人成軍的組合,透過願景領導而生的強烈動力與創意,顯然就是台灣找出新機會的明證。

二代大學抗疫國家隊
成軍時間:2020.3.25
發 起 人:二代大學創校校長陳來助(前排左)
成 員: 列特博生技總經理戴極昇(前排右)
安口食品機械總經理歐陽志成(後排右一)
苗成企業副總經理賴彥宏(後排右二)
豐藝集團董事長特助陳少翎(後排中)
創維塑膠總經理林毅桓(後排左二)
新呈工業總經理陳泳睿(後排左一)
訊息來源: 今周刊